繁星
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

(1)天纵奇才 — 卫鞅

      卫鞅,又名公孙鞅 ,卫国国君的后代。法家代表人物,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和军事家。

      早年在魏国时,卫鞅作为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,空有满腹才华,却是怀才不遇。据部分文献记载,当时魏国大将庞涓和公叔痤很不对付。公叔痤一心想要权柄在握,处处压庞涓一头,半生汲汲营营,却在临死前为国家效了一回忠。公元前361年 ,两朝相国即将撒手人寰,魏惠王前去看望时,他极力举荐:“痤之中庶子公孙鞅,年虽少,有奇才,愿王举国而听之。”魏惠王没说一句话,丝毫不以为然。公叔痤又道,曰:”“王即不听用鞅,必杀之,无令出境。”这位君主假意许诺,心道老公叔是病入膏肓、胡言乱语。家国大事,怎能让一小小中庶子操持?浑然不知这一刻,竟错过了一个治国大才。而后,公叔痤将卫鞅叫来,道:“ “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,我言若,王色不许我。我方先君后臣,因谓王即弗用鞅,当杀之。王许我。汝可疾去矣,且见禽。”卫鞅却说:”“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?”他认识到,魏国不会有他施展身手之处了。

       依然是公元前361年,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即位。中原各国皆不将秦国放在眼里,哪怕是被权力架空的周天子亦是如此。秦孝公即位时年仅21岁,一心想要重振秦国,见各国如此蔑视,痛感“诸侯卑秦,丑莫大焉!”做下了一件轰动诸国的大事 , 颁布求贤令。 “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,修德行武。东平晋乱,以河为界;西霸戎翟,广地千里,天子致伯,诸侯毕贺,为后世开业,甚广美。会往者厉、躁、简公、出子之不宁,国家内忧,未遑外事,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,诸侯卑秦,丑莫大焉。献公即位,镇抚边境,徙治栎阳,且欲东伐,复缪公之故地,修缪公之政令。寡人思念先君之意,常痛于心。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,吾且尊官,与之分土。”这段话被后人称为“五百年一卷雄文”。看到这卷求贤令后,正值因怀才不遇而郁闷的卫鞅打点好行李,西进秦国,开始了他的“西漂”之路。

       进了函谷关后来到秦国,卫鞅通过秦孝公身边近臣景监的引荐得以见到国君。两人总共交谈了四次。第一次,卫鞅在孝公面前大谈帝王之道。所谓帝道,便是用“三皇”尧、舜、禹的方法治理国家。这种思想太过于理想化,而且这也不是秦孝公所想听到的,甚至中途还时不时的打瞌睡。第二次,他讲述的是王道思想,也就是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,用仁义以治理天下,但这依然不对孝公的胃口。直至第三次,卫鞅开始对孝公讲霸道,二人的交谈逐渐投机。如果说前两次是一种试探,那么这次才是君臣的深入对话。至于第四次的谈话内容,史书没有任何记载。两人“语数日不厌”,想必是通过这次长时间的会谈,使秦孝公终于下定决心变法,并敲定变法方针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评论

热度(3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